终于把《软埋》读完了。
节奏进行得很快,读最后的部分,不断地流泪,不断地怅惘,不断地疑惑,但没有答案。
两天,在这个结构不算复杂的故事里走,不断出离,又回神快步跟随。人物不多,情节也不算复杂。作者的语言并没有那么精巧,情节的进行如果从严密的逻辑来看,也是有些偶然与巧合的。就连我知道这本书也是基于一些巧合。
但是它吸引了我,第一次看见书名《软埋》,便击中了我,软埋,什么是软埋?它是一种埋葬方式吗?我好奇,我想它一定与死亡有关。是如何的死亡?当时的我不得而知。
故事并不庞大,一个女人,陷入她的记忆,她一层一层地走在「地狱」,回溯自己的过往一生。在这不愿回忆的过去里,埋葬了多少耻辱、痛苦,还牵扯着多少历史的残忍。
过去一点点被揭开,一点点被回放,无比清晰与真实,但又看起来如此遥远,从没人提过,大家缄口,「就让他们软埋吧」。
正如小说中的青林,这个女人的儿子,在无意中慢慢接触到母亲的过去时,在看到恢宏而萧条的庄园后,看到杂乱而满布的坟头后,生出的恐惧与紧张:「生活有它天然的扬弃规则,那些不想让你知道的东西,它会通过某种方式让你不知道,所以干脆就不知道算了吧。这世上的事,总归不知的是多,知道的是少。何况我们费劲知道的那些,也未见得就是当年的真实。」
他停步了,在一个黑黢黢的历史的洞渊面前,作为一个出生在和平年代的青年人,或许正如他父亲告诫的一样:「忘记过去,是人的生命中相当重要的功能。我希望你能轻松地过好一生。到了你的孩子那一代,过去的一切,连痕迹都不复存在。」
谁愿意背上历史的重负呢?「到了你的孩子那一代,连痕迹都不复存在。」有太多历史,值得书写,但却被我们渐渐遗忘。这本书的题材并不是文革,也不是关于知识分子的反右运动,而是关于土改。一个我在历史题材中听着耳熟,却从未深究的词——「土地改革运动」。
任何事件一旦成为了历史,便有其特定的意义,也可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只是很多问题,没有对错,也遑论绝对的真理。这个故事感动了我,或与其说是感动,也可以说,它让我与过去产生了联系。而这种联系也是我未曾想过的。这种联系牵扯了很多感情,对过往历史的好奇,在文学笔下感知历史的残酷与生冷,而随想我们和平年代的青年人,是为了什么在焦虑不安,而这种情绪又与当下的时代有何联系,我们和过去的联系又如何产生。我的祖辈呢?我的奶奶和爷爷,他们那代的家庭又经历过什么?我只是隐约听说过,我奶奶的家族曾是富农,然后呢?我不知道。我为他们选择遗忘,不得不遗忘感到悲哀,也为自己的从未了解感到悲哀。
中国现代文学的作品,在我的阅读史中是缺席的。经典之辈如茅盾、沈从文、巴金自然是少不了的,莫言、阿来、刘震云,或是比较冷门的《幸存者手记》的筱敏,虽然读过一些,但是从未具体深入了解那代人所处时代的完整背景,这也是需要后期阅读慢慢补上的。不过关于土改题材,哪怕在专业作家的阅读史里也是很少的,李静睿在读完《软埋》后也提到,在中国文学中,关于土改的作品仿佛是缺席的。也很少有文学作品正面提及。她意识到一个问题,文革之后,知识分子的控诉普遍指向反右与文革,却对镇反、土改、三反五反这些残酷的政治运动绝口不提,因在这些运动中他们只是旁观者,而不是受害者。「但是如果一个国家最精英的知识分子对他人的苦难没有最起码的关注切和同情,而仅仅关注自身的际遇,那这种苦难最终会将所有人拖下深渊。」
有人问我软埋是什么意思?在没有看完小说的时候,我告诉她我的理解,「软埋是挖一个坑,把人放进去,草草地盖上土,大概是这样的吧。」
陆家的老爷,宁愿决绝地选择一家族人去死,也不愿被第二天斗死,他们为自己挖好坑,喝下砒霜水,躺在自己的「墓穴」里。太太哭着,「不要软埋,我妈说软埋是不得转世的。」陆老爷怒斥,「转世?你还想来这世上干什么?」
读毕,软埋一词承载了太多。软埋是没有棺材、没有仪式,选择死亡是匆忙、但是认真而又唯一的办法。我想,软埋也是切断所有记忆,切断所有过往的故事与现在的联系,永远不要与过去发生联系。故事的女主角,她在人生最后的旅途,终于回忆起了过往。因为她「不想软埋」,她不想「活着如同死了般」。
有很多东西被草草埋葬,不被咀嚼,不被反思,没有仪式,过去如此,现在亦是。
写这最后一段文字的时候,正好听到了朴树的清白之年 ,他在歌词里唱到:「人随风飘荡,天各自一方,在风尘中遗忘的清白脸庞。此身越重洋。」
写作者通过写作记录,读者通过阅读了解,和作者在后序说的一样, 我想,是的,我们不要软埋。
- 书名:软埋
- 作者:方方
-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 出版年:2016
- 选书师:Sunny